图片名称
+
  • 国家金奖稻——神农优228.jpg
  • 国家金奖稻——神农优228.jpg

国家金奖稻——神农优228

神农优228荣获全国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个获奖的杂交水稻品种。属中熟品种,株叶形态紧凑,分蘖力强,穗大,结实率高,米质优,整精米率64.3%,垩白粒率16%,垩白度1.9%,直链淀粉含量17.6%,胶稠度82毫米,长宽比3.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米饭有香味;抗性强,适应性广,适宜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湖南(武陵山区)、广西种植。

所属分类:

水稻种子

关键词:

神农 对照 播种 种植 增产 稻瘟病 海拔 抗性 综合 亩产

产品描述

渝审稻20170006
国审稻20180013
桂审稻2020224号
(湘)引种〔2018〕第2号

  神农优228荣获全国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个获奖的杂交水稻品种。属中熟品种,株叶形态紧凑,分蘖力强,穗大,结实率高,米质优,整精米率64.3%,垩白粒率16%,垩白度1.9%,直链淀粉含量17.6%,胶稠度82毫米,长宽比3.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米饭有香味;抗性强,适应性广,适宜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湖南(武陵山区)、广西种植。
  1、品种主要性状:
  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5.3天,比对照F优498长0.2天。株高117.2厘米,穗长24.2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1万穗,每穗总粒数203.5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4.2克。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3%,垩白粒率16%,垩白度1.9%,直链淀粉含量17.6%,胶稠度82毫米,长宽比3.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三级。在湖南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46天左右,与对照Y两优1号相当。株高112.2厘米,株型紧凑,剑叶直立,分蘖力强,亩有效穗数为17.4万,穗平着粒数204粒,结实率82.3%,千粒重24.4克。在广西桂中、桂北和高寒山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3.4天,比对照深两优5814短3.4天。稃尖、叶鞘紫色,柱头黑色。
  2、适应性:
  产量:
  201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8.64千克,比对照F优498增产2.15%;2016年续试,平均亩产673.65千克,比对照F优498增产4.70%;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1.15千克,比对照F优498增产3.45%;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0.54千克,比对照F优498增产2.68%。
  2017年在湖南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进行了引种备案适应性试验,平均亩产619.13kg,较对照Y两优1号(平均亩产583.36kg),增产5.49%,9点次9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增产达极显著。
  2018年参加广西桂中、桂北及高寒山区中稻联合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4.95千克,比对照深两优5814增产4.77%;2019年续试,平均亩产579.05千克,比对照深两优5814增产8.90%。
抗性:
  参加国家区试抗性鉴定结果: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8、2.8,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中等,耐冷性中等。重庆市区试鉴定,稻瘟病综合评价5级,抗性评价中感。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鉴定:苗叶瘟3级,穗瘟5级,穗瘟损失率3级,稻瘟综合抗性指数3.5,综合评价中抗。经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鉴定:稻曲病5级,苗叶瘟3级,穗瘟5级,穗瘟损失率3级,稻瘟综合抗性指数3.5。经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苗叶瘟4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5级,稻瘟综合抗性指数5.8。经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鉴定:稻曲病5级,白叶枯病7级。在广西鉴定,稻瘟病的综合抗性指数为5.5、5.8,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两年分别为5~7级、7级;中感稻瘟病、中感~感白叶枯病。
  3、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贵州省(武陵山区除外)、云南省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市海拔800米以下地区、陕西省南部稻区、湖南省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可在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作早稻或中稻,高寒山区作中稻种植。
  4、种植季节:
  根据当地气候和种植习惯适时播种。海拔400米以下区域3月1日-3月10日播种,海拔400-600米区域,3月10日-3月20日播种,海拔600米以上区域,3月20日-4月15日播种。在广西作一季稻5月10日前播种。
  5、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在海拔400米以下的河谷和浅丘平坝地区,在3月上旬播种;深丘和400~600米的低山区,在3月中旬播种;海拔600米以上的地区,3月底播种。在广西作一季稻5月10日前播种。用地膜覆盖湿润育秧或旱育抛秧,亩用种量1.0-1.5千克。2.中苗移栽,栽足窝苗数。秧苗4.5叶左右移栽,亩植1.0—1.5万穴,低海拔或高肥田亩植1.0万穴左右,中海拔地区1.2万穴左右,高海拔或低肥田1.5万穴左右,每穴载2~3粒谷苗。3.采用“重底早追”、配方施肥。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8千克。磷肥全作底肥;氮肥60%作底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钾肥50%作底肥,50%作穗粒肥。追肥应在移栽后7~10天后及时施用。4.综合防治病虫害。按当地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稻飞虱、一代和二代螟虫。在抽穗前10天左右防治一次纹枯病。稻瘟病常发区在破口期防治一次稻瘟病。

 

2

1

3

4

5

6

7


豪华大穗稻——18优28

  在福建省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两年区试平均139.9天,比对照II优明86迟熟0.2天。群体整齐,穗大粒多,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3.9万,株高118.8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243.2粒,结实率86.78%,千粒重25.7克。在江西省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7.6天,比对照Y两优1号长1.4天。群体整齐,穗大粒多,后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5.9万,株高113.8厘米,穗长25.9厘米,每穗总粒数215.5粒,结实率87.2%,千粒重25.7克。在湖北省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8.3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2.6天。株高123.4厘米,穗长27.0厘米,亩有效穗平均15.9万,每穗总粒数185.0粒,每穗实粒数154.7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6.2克,该品种株型适中,生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浓绿,剑叶较宽、中长、直立、微内卷。穗层较整齐,穗型较大,着粒均匀。谷粒长型,稃尖紫色,无芒。后期熟相较好。在湖南省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2天左右,比对照Y两优1号短3.2天。株高114厘米左右,亩有效穗16.5万左右,每穗总粒数181粒左右,实粒数148.4粒左右,结实率82%左右,千粒重26.8克。在安徽省参加引种生产试验,全生育期133.8天左右,比对照II优838早1.2天,平均株高116.8厘米,亩有效穗16.5万,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242.9粒,每穗实粒数213.7粒,结实率87.1%,千粒重26.9克。在河南信阳地区进行适应性试验,全生育期平均140.8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长1.0天,叶色绿,株型适中,株高平均120.0厘米,穗长平均25.2厘米,穗粒数平均188.6粒,结实率平均78.8%,千粒重23.3克。在广西桂中桂北及高寒山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1天,比深两优5814(CK3)生育期短0.8天。每亩有效穗数13.9万,株高118.8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243.2粒,结实率86.78%,千粒重25.7克。   米质:糙米率80.0%,精米率72.2%,整精米率66.8%,粒长6.7毫米,长宽比3.2,垩白粒率12%,垩白度1.5%,透明度1级,碱消值5.7,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8%,蛋白质含量10%,米质达部颁三等优质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   2、适应性   产量:2015年参加福建省中稻区试,平均亩产576.15公斤,比对照II优明86增产20.11%,达极显著水平;2016年续试,平均亩产629.70公斤,比对照II优明86增产12.36%,达极显著水平。2016年参加福建省中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2公斤,比对照II优明86增产12.02%。2018年参加江西省适应性试验,平均亩产612.3公斤,比对照Y两优1号增产2.86%。参加湖北省适应性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5.8公斤,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6.4%。参加湖南省适应性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18.56公斤,比对照Y两优1号增产7.6%。在安徽省作中籼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20.0公斤,较对照II优838增产7.3%(极显著);各试验点产量相对较稳,稳产性好,各试验点田间均未发现病害,各试验点均未出现倒伏。在河南省信阳地区进行多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4.5公斤,较对照丰两优4号增产4.7%。穗大粒多,结实率高。2018年参加广西桂中、桂北及高寒山区中稻联合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4.15千克,比对照深两优5814增产4.63%;2019年续试,平均亩产555.44千克,比对照深两优5814增产4.46%。   抗性:参加福建省区试,两年稻瘟病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稻瘟病。在江西参加引种试验鉴定,穗颈瘟最高9级,高感稻瘟病,穗颈瘟平均损失率11.95%。参加湖北省引种抗性鉴定为叶瘟5级,穗瘟病穗为6,穗瘟损失为4级,稻瘟病综合指数6.25,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性级别为5级;中感纹枯病,病级为5;感稻曲病,最高病级为3;耐冷级别是5,是中间型;华中农业大学耐热性鉴定结果,综合级别是1。参加湖南省引种试验抗性鉴定结果为叶瘟3.3级,穗瘟5.0级,穗瘟损失率2.3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3,白叶枯病9.0级,稻曲病6.0级。参加湖南省引种抗性鉴定,苗叶瘟2-5级,穗颈瘟5级,穗瘟损失率1-3级,稻瘟病综合指数2.3-4.0,稻曲病5-7级,白叶枯病9级,综合评价中感稻瘟病,感稻曲病,高感白叶枯病。2018年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鉴定:稻瘟病综合指数3.8(鉴定结论MR);纹枯病病级7级(鉴定结论S);白叶枯病病级7级(鉴定结论S);稻曲病病穗率15.0%,病级7级(鉴定结论S);条纹叶枯病病级1级(鉴定结论HR)。参加河南省引种试验,中感稻瘟病,感稻曲病,感白叶枯病,感纹枯病。在广西,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两年分别为5.8、5.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两年分别为5级~7级、7级;中感稻瘟病、中感~感白叶枯病。   品种适宜种植区域:适宜福建省作中稻种植。适宜江西省抚州市、景德镇市、吉安市、南昌市、九江市、宜春市、上饶市、萍乡市、新余市、赣州市、鹰潭市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稻种植。适宜湖北省鄂西南以外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适宜湖南省长沙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邵阳市、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郴州市、永州市、怀化市、娄底市种植。适宜安徽省淮河以南中籼稻区种植,包括六安市、滁州市、合肥市、安庆市、铜陵市、池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黄山市以及阜阳市、淮南市和蚌埠市的淮河以南地区。适宜河南省南部稻区种植。可在桂中、桂北稻作区作早稻或中稻,高寒山区作中稻种植。   4、种植季节:根据当地种植习惯,3月1日-4月30日,当气温稳定通过12℃时及时播种。在广西作一季稻5月10日前播种。   5、主要栽培措施:   1、播种与移栽:在福建省作中稻种植,秧龄为25~30天。插植密度20厘米×20厘米,丛插2粒谷。在江西省引种区域,山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丘陵、平原地区5月中旬播种,培育壮秧。秧田亩播种量7-8公斤,大田亩用种量0.75~1.0公斤。秧苗2叶1心期和移栽前5~7天各亩施尿素5公斤,以培育多蘖壮秧。秧龄25-30天。插植密度20.0厘米×23.0厘米,丛插1~2粒谷。在湖北省鄂北地区4月上中旬播种,江汉平原及鄂东等地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8~10公斤,大田亩用种量1.0~1.5公斤。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秧苗1叶1心期适量喷施多效唑,以培育多蘖壮秧。秧苗2叶1心期和移栽前5~6天各亩施尿素5公斤。在湖南省作中稻栽培于4月中下旬播种,亩用种量移栽1.0公斤,秧龄控制在30天以内,采用宽行窄距,6×8寸为宜,每穴插1-2粒谷苗,确保15-16万穗/亩。在安徽省作中稻移栽种植,宜在5月15日左右播种,用“咪鲜胺”或其他化学药剂浸种消毒,可用湿润保温育秧、旱床育秧。秧田播种量湿润保温育秧每亩10公斤,旱床育秧可适当增加播种量,大田用种量每亩约1公斤。秧龄25天、移栽叶龄4.5-5.0叶为宜。行株距6×7寸,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插2粒谷苗,基本苗达到5万。在河南信阳引种地区作一季稻种植,山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丘陵、平原地区5月中旬播种,培育壮秧。在广西作一季稻5月10日前播种。   2、田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早施追肥,适增磷、钾肥。亩施纯氮1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0.7:1.0,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为5:3:1:1。水管采取浅水促蘖、适时烤田、有水抽穗、湿润灌浆、后期干湿交替,收割前一周断水。   3、综合防治病虫害:根据当地植保部门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纹枯病、稻曲病、黑条矮缩病、稻瘟病和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稻瘟病重发区,在破口期应加强穗颈瘟的防治。   4、及时收割,科学晾晒。九成熟时及时收割,科学晾晒或烘干,切忌摊薄暴晒或高温烘干,以防影响稻米品质。

< 123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