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名称

24

2021

-

10

如何做强种子“芯片”确保粮食安全?种业专家郑州论道

作者:

记者 吴春波


  “近年来,国内玉米品种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品种生命周期变短,不少种子甚至还没有‘见光’就已经死了。”10月23日,在第四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分论坛-粮食安全与科技支撑高峰论坛现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表示,究其原因,主要是突破性品种少、同质化品种多的必然结果,目前中国农民不缺品种,而是缺高产稳产的好品种。

  公开数据显示,玉米已经成为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玉米消费量继续保持长期增长趋势。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玉米种植面积增长的空间有限,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制约对玉米育种提出了更高要求,玉米生产成本持续升高。

  李建生表示,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在科企合作模式上进行创新,实现优质研究资源与优质市场资源的有效融合,通过品种研发在种子环节降低玉米生产成本,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据介绍,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专家,李建生历任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为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兼玉米专委会主任,是国内玉米遗传育种学科的主要带头人。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从会议现场获悉,本次论坛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为主题,同时还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许世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叶志彪、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倪中福、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董丰收等行业大咖,论坛期间,他们分别作了《农业信息化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番茄基因研究,支撑种业发展》《植物杂交种和多倍体优势的研究与利用》《我国典型农药归趋行为特征与减量使用控制》报告。

  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卫文星表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与科技支撑的现状和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深度阐述了有关问题和对策,对“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卫文星介绍,作为本次论坛承办方,河南省农科院近年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始终聚焦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不断调整科研方向任务,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优势研究领域,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主要农作物的遗传育种,动物疫病快速检测等领域研究水平处于全国前沿,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芝麻基因组学研究跨入世界领先行列,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