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名称

2021/12/22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粮食生产高度重视,2014年5月,在河南视察时叮嘱我们,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2019年3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河南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2019年9月,在视察河南时强调,要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今年5月,在赴河南南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赋予了河南光荣的使命,为我们抓好粮食生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自觉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看待粮食生产,把“国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全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过1300亿斤,2020年达到1365亿斤。今年全省夏粮总产760.64亿斤,单产445.43公斤/亩,均居全国第一;秋粮生产虽受历史罕见特大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全年粮食产量仍达到1308亿斤。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自身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抓住耕地这个根本,坚持推动藏粮于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河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持不懈地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一是严守耕地红线保粮田。压实地方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开展全省流转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把有限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1.14亿亩以上,基本农田稳定在1.02亿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二是提高耕地质量保产能。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任务,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10万亩,把更多“望天田”变成了“高产田”,平均每亩耕地提升粮食产能150斤。同步抓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426万亩,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3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三是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保命脉。始终把水利作为粮食生产的生命线,实施小浪底南岸灌区、小浪底北岸灌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疏通农田水利的“毛细血管”,今年实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929个、年度投资1072亿元。   二、聚焦种子这个要害,着力推动藏粮于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今年5月视察河南时又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河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制定了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聚力打造现代种业强省。一是加强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成立了神农种业实验室,谋划建设“中原农谷”,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良种联合攻关,构建现代化商业育种体系。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研究应用,郑麦9023、矮抗58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二是强化创新应用。建立大联合、大合作的农业科技发展新机制,建设26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2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构建1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建8个国家级、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效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3%。三是提升装备水平。建设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推动农机装备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全省拥有8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21.4万台、联合收获机械超过30万台,均居全国前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3%,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三、大力发展优质小麦,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思路,每年投入20亿元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一是稳步扩大面积。提前发布强筋、弱筋小麦品种目录和适宜种植区域,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强筋、弱筋小麦,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1533万亩,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8%。二是建设生产基地。在全省选择40个县,每县每年支持400万元,建设10万亩以上高标准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推行单品种规模连片种植、标准化生产,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带动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三是推进订单生产。发挥用粮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全省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率在90%以上,每斤价格较普通小麦高0.1元左右。   四、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发展低碳循环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河南坚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生产和生态的关系,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农业。一是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加快行业标准制修订,实施对标达标提升行动,省级农业地方标准达510个、市县级技术规程1000多个,创建国家级安全县18个、国家级安全市2个,全省有效期内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共2711个。二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8个县开展节水增粮增效示范。推进农药减量使用,引导各地整县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减少化肥使用量,在6个县开展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在18个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36个。三是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24个县开展绿色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着力解决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废水乱流现象,全省备案的4.1万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配套率达97.89%。在26个重点县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走出了一条“以秸草代粮、用秸草换肉(奶)”的产业利用转化之路,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8%。在全省开展超薄农用地膜专项治理,废旧农膜综合回收率达90%以上。   五、持续推进“三链同构”,提高产业质量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河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进“三链同构”,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是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全链条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以粮食产业为主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304家,实现营业收入1.16万亿元,是全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河南生产了全国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二是着力提升粮食价值链。积极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培育出三全、思念、白象、想念等一大批全国知名品牌,创建25个国字号、821个省级农业品牌。在驻马店市连续举办24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加强与北京新发地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合作,与拼多多、永辉超市、上海聚鲜网络等多个平台签订了产销协议。三是积极打造粮食供应链。着力完善现代仓储物流体系,全省粮食仓容突破9200万吨。实施“绿色储粮”“数字豫粮”工程,建设961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和365个智能化粮库。畅通粮食流通渠道,充分发挥中原地区交通优势,打造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越来越多的“豫字号”农产品通过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走出国门,丰富了“世界餐桌”。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提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两个确保”奋斗目标,作出实施“十大战略”等重大部署,其中一项就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将牢记领袖嘱托,继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建设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打造口粮生产、粮食储运、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期货“六大中心”,让河南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更加闪亮,努力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2021/12/16

  作为新晋之秀和昔日霸主,中美之间一定不会没有竞争,但说到两国之间最大的竞争,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答案是关系到14亿人饭碗的粮食问题,作为土地资源丰厚的大国,中国还得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粮食,才能保证百姓需求,这让人不由得忧心,既然进口,就可能受制于人,国产粮食种子究竟何时才能够实现突围呢?   之所以即便是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也需要进口粮食,是因为粮食安全从来不是完全依托于绝对的自给自足,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生产的粮食再多,也不能一味的坐吃山空,在富足的时候做好粮食储备,便能够应对之后的很多突发情况,不至于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时慌了手脚,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   其二,土地资源的利用,从来不只是粮食种植,还需要给花草树木,以及基础建设留足空间,前者有助于实现保护环境的初衷,不缺粮食才有余力考虑退耕还林还草,后者则关系着国民幸福感的提升,这也同样需要粮食安全的保障,毕竟民以食为天,吃饱肚子才有余力畅想怎么把日子过得更好,但这也不是说提高粮食的供给保障能力就没有意义,相反,它依旧是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一环,而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粮食种子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从本世纪初,中国种子市场中,产自国外的转基因种子一直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截至2018年年底,国内所有种子公司的销售受益,甚至仅仅和美国的一家种子公司不相上下,这不仅仅意味着国内资本会随之大量流出,粮食生产还有可能从根本上陷入被动局面,更何况,产自他国的转基因种子,究竟会在生长过程中发生怎样的异变,所产出的粮食,烹制时是否会产生无益,甚至有害于人体的物质,都是百姓担心的一大来源,国家售卖这类产品无疑要经过更多重检验,这无疑增加了海关,质检部,市场部等多个部门工作的压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能够得出同一个结论,那就是把粮食种子的自主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势在必行,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然环节,也是中国不会被卡脖子的关键,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了,那国内究竟可以朝哪些方向努力呢?主要方式共有一下几点,首先,国家应该出台利好政策,鼓励倡导官方和民间的研究机构,尽快培育出品质优良种子,其次,中国种子公司也应该携起手来,成为更加有组织,系统性的团体,给国产粮食种子更多的机会和期待,齐心协力,不要给进口种子可乘之机,只有加快研发优质粮食种子的脚步,中国才能扭转劣势,甚至有机会在国际种子市场中大放异彩,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又一个动力。   总的来说,让百姓吃得安心,吃得放心,是进一步培育粮食种子的初衷,而让祖国免于被卡脖子的窘境,让人民不用为粮食发愁,则是科研工作者坚持的原因,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信念,而国人从不曾缺乏这些。

2021/12/10

  “今年,夏季小麦种子亩产551公斤,秋季水稻种子亩产657公斤。与种粮食相比,一年两季直接增收3万多块钱,这是我家10多年来,土地上收入最高的一年。”12月9日,江苏省泗洪县重岗街道五里江农场四分场职工许保蔡开心地说。 许保蔡一家农田之所以增收,是因为田里生长的农作物,从原来的普通商品粮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种子。在泗洪县重岗街道五里江农场四分场,所有的职工都与许保菜一样,依靠“一粒种子”实现了土地增收。   去年9月,按照全省“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的要求,重岗街道五里江农场四分场牵手泗洪县大华种业有限公司,开展村企共建。   五里江农场地处泗洪城郊北部,主导产业是普通的稻麦轮作,职工增收困难。富民的抓手在哪里?经过商议,五里江农场四分场党支部把答案锁定在“种子”上,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让家家户户由原来的种植商品粮转变成繁育良种,整体推进职工致富共富。   万事开头难。五里江农场四分场很多人习惯了原有的耕作模式,并不想改变。“我们这么多年都下来了,一亩地能有五、六百块钱的纯收入,挺不错的,咱满足了,不想瞎折腾。”“天上能掉馅饼?没那等美事,等等再说吧!”   “组建联建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让他们深入一家一户做工作。”经过深思熟虑后,泗洪县大华种业有限公司和五里江农场四分场党支部一起发力。   “其实,繁育稻、麦种子,产量和种植商品粮差不多,但是价格却要至少高出0.15元一斤,眼睁睁一亩地就增收300多元!”党员们走村串户做工作。   经过近一个月的思想工作,全场3636亩土地全部繁育了种子。   为彻底打消分场职工的顾虑,泗洪县大华种业有限公司对所有种植户实行肥料统一供应,价格确保低于当地市场同品牌价格;统一技术指导,技术人员分片活跃在田间;统一敞开收购,回收的小麦种子高于当地市场价0.20元/公斤,水稻种子高于当地市场价0.40元/公斤。   同时积极搭建培训平台,邀请当地或者外地专业技术人员上门为职工无偿进行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共开展培训26场次,近千人次参与。   场企心连心,协力敲响了“富裕门”。经过评估,今年秋季,五里江农场四分场3636亩土地累计增收120多万元。“说起来还有点不好意思呢,一开始,我们真的是在抵制啊!但是大华种业有限公司从上到下,不厌其烦做工作,让我们从土中刨出了‘金娃娃’!”五里江农场四分场职工王廷美感慨不已。据了解,今年,五里江农场四分场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近4万元。

2021/12/08

  农业变局,种业首当其冲。   一粒种子在农业中的地位,相当于半导体产业的芯片,但二者,中国都被国外卡脖子。   菜市场常见的西兰花,中国的种植面积世界第一,达到150万亩。   但曾经,中国的西兰花种子,进口比例超过95%,而来源主要是日本坂田种子公司。有专家算过,大约450克种子,要卖5500元,每年中国掏数十亿元找日本买西兰花种子。   如果你觉得西兰花可有可无,那菠菜的重要性就不容忽视了。中国的菠菜产量占全球9成以上,但种子基本来自国外,社科院文件显示,中国菠菜种子进口比例超过90%,主要来自日本、荷兰等国家。   早些年在东北,一度被美国选育的杂交玉米种子“先玉335”抢占50%市场。种植户感慨国外种子好,不但品相佳,还比国产的多采一茬;连玉米育种工作者都自嘲,搞什么育种,一个“先玉335”就够了。   其实,这些都只是中国种业进口的冰山一角,国内的白花、胡萝卜种子来自日本;萝卜、春白菜来自韩国;西芹、包生菜、芦笋是美国种;包菜、蕃茄、手指小黄瓜是荷兰种;油麦菜、散心生菜为意大利种……   2018年的数据,中国农作物进口种子量为7.27万吨,进口额约为32亿元。   不难想象,芯片被卡脖子,只是手机、电脑、汽车等产品没法使用,我们生活不如现在便利,可一旦种业被卡脖子,是14亿人吃不饱肚子,饭碗端不稳。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一号文件两大主题,一个是农业现代化,另一个就是种业安全,中国要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在浙江,国家组织的20家科研教学单位、推广单位和种业企业,研究出了自主育种的西兰花,目前新品种已经大面积推广;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因为得天独厚的气候,不仅汇聚了全国的优秀农业科技人员,还吸引全球种业巨头入驻。这里也被称为中国的“南繁硅谷”,最近70年,中国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超过70%都经历过“南繁”。   粮食安全的前提,就是种业安全。2021年,全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657亿斤。算起来,已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中国不缺粮食、蔬菜,唯独缺种子,打赢种业翻身仗,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2021/10/24

  “近年来,国内玉米品种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品种生命周期变短,不少种子甚至还没有‘见光’就已经死了。”10月23日,在第四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分论坛-粮食安全与科技支撑高峰论坛现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表示,究其原因,主要是突破性品种少、同质化品种多的必然结果,目前中国农民不缺品种,而是缺高产稳产的好品种。   公开数据显示,玉米已经成为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玉米消费量继续保持长期增长趋势。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玉米种植面积增长的空间有限,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制约对玉米育种提出了更高要求,玉米生产成本持续升高。   李建生表示,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在科企合作模式上进行创新,实现优质研究资源与优质市场资源的有效融合,通过品种研发在种子环节降低玉米生产成本,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据介绍,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专家,李建生历任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为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兼玉米专委会主任,是国内玉米遗传育种学科的主要带头人。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从会议现场获悉,本次论坛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为主题,同时还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许世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叶志彪、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倪中福、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董丰收等行业大咖,论坛期间,他们分别作了《农业信息化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番茄基因研究,支撑种业发展》《植物杂交种和多倍体优势的研究与利用》《我国典型农药归趋行为特征与减量使用控制》报告。   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卫文星表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与科技支撑的现状和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深度阐述了有关问题和对策,对“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卫文星介绍,作为本次论坛承办方,河南省农科院近年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始终聚焦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不断调整科研方向任务,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优势研究领域,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主要农作物的遗传育种,动物疫病快速检测等领域研究水平处于全国前沿,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芝麻基因组学研究跨入世界领先行列,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1/10/23

  近日,两则有关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水稻品种在试验田产量创纪录的新闻格外引人关注,粮食增产话题备受热议。   增产是粮食品种培育永恒的主题,全国各地每年都会有试验田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品种创高产纪录的消息传出。但种子试验田产量并非大田产量,试验田产量与大田产量差距较大。这是因为,试验田粮食生产从种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管理非常精细,投入成本较高,大田种植管理则较为粗放。而且,种子从试验田走向大田种植,还需要经过长期布点试验,然后从众多的高产品种中选择稳定性、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高的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标准后,才能上市推广。   尽管如此,试验田粮食产量不断创新高,说明我国粮食单产的峰值远未到来,粮食产量还没有到达“天花板”,虽然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但仍有潜力可挖。我国人多地少,粮食产量的增加应主要靠单产水平的提升,而单产水平是种子研发、土地产能、田间管理、农民积极参与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俗话说,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良种始终是粮食增产的主导因素。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小麦、稻谷、大豆自主品种占100%,玉米自主品种占90%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不过,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有望近期印发实施,我国将开启全面振兴民族种业的行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种业体系,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品种培育重大突破,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在坚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要继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在2020年已经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我国计划到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亩均粮食产能提高10%至20%,为粮食连续多年丰收提供重要支撑。   此外,抓好田间管理对实现粮食增产至关重要。据估算,化肥对我国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在50%左右,每年因病、虫、草害造成粮食产量损失1400万吨。近年来,旱涝、极寒极热等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直接造成粮食减产。要像绣花一样做好田间精细化管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适时开展精准化施肥施药,在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发展的同时提高粮食产量,尽可能挽回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命运。   粮食生产的主体是农民,要确保粮食增产,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最近,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利农政策,多管齐下扶持粮食生产发展。在冬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有关部门及时推出202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上调0.02元。这有助于调动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并为明年稻谷最低收购价调整奠定基础。

< 12 > 前往